概述
名称由来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如其中提到“金线大点金沥粉金云龙方心伍墨彩画”、“小点金龙锦方心伍墨”、“雅伍墨花锦方心”等名称,就是按具体彩画贴金面积的大小、方心纹饰的内容、色彩的运用等情况,而命名彩画名称的。在彩画行业中,旋子彩画也有“娱蛤圈”、“学子”、“旋子”、“圈活”等多种俗称。
1934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根据这种彩画纹饰的特征,首称这类彩画为“旋子彩画”,从而统一了这类彩画的名称,这就是旋子彩画名称的由来。
应用范围
旋子彩画主要装饰以下几类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
- 皇宫中的次要建筑
- 皇家园囿中的次要建筑
- 皇宫内外祭祀祖先的宗庙
- 帝后陵寝建筑
- 重要祭坛庙的次要建筑
- 敕建寺院的次要建筑(指藏传佛教建筑)
- 一般寺、观的主要和次要建筑;
- 王府的主要建筑
- 官府、官邸主次要建筑
- 京城门楼及通衢牌楼
以旋涡状花纹为主要纹饰内容的清式旋子彩画,其历史渊源由
各代类似清代旋子彩画纹饰间的对照图来已久,从唐代五代时期彩画常用的“整团窠纹与半团窠纹”,到宋代彩画的“圈头柿蒂纹”、“合蝉燕尾纹”,到元代、明代、直至清代的旋子彩画,虽然因时代不同,在纹饰画法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其发展始终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清代旋子彩画就是直接地沿袭并发展了明代旋子彩画。
清式旋子彩画在梁材大木上的构图,分为两种形式:
-
方心式旋子彩画
该彩画构图,在构件中段的约1/3长度设狭长的方心造型,方心的两侧对称地设找头、盒子、箍头等纹饰。主体旋花纹饰在找头中表现。细部主题纹饰在方心、盒子内表现。这种构图形式在实际应用最为普遍。
-
搭袱子式旋子彩画
又称搭包袱式旋子彩画,其构图特点是用硕大的袱子坐于构件的中段,袱子的两侧对称设找头、盒子、箍头等纹饰。细部主题纹饰在袱子心、盒子心内等部位表现,这种构图形式于实际中较为少见。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ZYU0.REALM!
评论
Valine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