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古建筑彩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纹饰的产生及运用定型,某些具体做法的运用及变化完善、某些颜材料的运用等,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把清朝从1644年至1911年267年的历史分为前中后三期,利于对清代彩画作既相连贯又有区别的观察研究
- 清代早期彩画:从顺治起至雍正止(1644年~1735年)的91年间的彩画
- 清代中期彩画:从乾隆起至嘉庆止(1736年~1820年)的84年间的彩画
- 清代晚期彩画:从道光起至宣统止(1821年~1911年)的90年间的彩画
分类
依据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画法的主要特征,大体分为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和海墁彩画五个种类。在清代官式建筑中,前三类彩画比较多见,后两类彩画比较少见
-
旋子彩画
-
以构成其主体图案团花外层花瓣采用旋涡状花纹为突出特征。这类彩画有多种由高至低严格的做法等级,在各种建筑中运用非常广泛,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主要类别之一
-
从明代相类似的官式旋子彩画直接演变而来,其主体花纹的法式构成在清代早期已基本定型。至清中期虽有某些变化但并不大。清代中期完全定型以后至今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
清代建筑彩画开始以旋子彩画为主的,从和玺类彩画产生后被排在最主要的地位,旋子彩画下降为次要地位
-
-
和玺彩画
-
以构成其彩画的主体轮廊框架大线呈“”形为显著特征。其彩画纹饰的基本构成形式在早期已基本定型。其框架斜大线画法,早期以相互对应的曲孤形构成的大莲花瓣形为特征,发展到清中晚期,逐渐变成了用相互对应的斜直线表观。
-
营造皇家独有的浑厚凝重、庄严豪华和壮丽恢宏的装饰艺术效果。在清代是御用彩画,主要被运用于皇宫等重要建筑以及敕建的重要殿堂,至于其它性质的建筑是绝对不能随意乱用的。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类彩画
-
清早期的和玺彩画,在金大线旁仅拉饰较窄的浅晕色。约到清中期中叶以后,不仅要先拉饰较宽的晕色,靠金线部分还要拉饰醒目的大粉(白色),使得彩画的整体色彩效果对比变得柔和,色彩层次感增强,绘制工艺更加精致高级。
-
和玺类彩画所运用的主题纹饰,主要是龙、凤等内容,其象征和体现的是至尊无二、皇权至上、神权至上的显赫地位
-
-
苏式彩画
原本意义是指我国南方苏、杭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地方彩画做法。
由于官式建筑扩展装饰形式的需要,吸收了这种彩画(还包括我国其它地区彩画)的某些特点,并使之与北方某些官式彩画的构图及内容相互融合,经较长时间的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类具有北方官式彩画特点和一定生活气息,主要用来装饰皇家园林建筑的新型彩画。
苏画在木构件上的构图形式,在清代早期已基本定型,在以后的发展中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
宝珠吉祥草彩画
以运用较大型的宝珠和粗壮硕大的卷草作为彩画主题纹饰,并以其整体色彩效果红火热烈为突出特征
该种彩画原本是流传于我国东北满蒙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彩画,随着清代定都北京,作为清代初期的一类官式彩画,曾主要用于装饰皇宫城门等建筑。
其绘制等级分为两档,高等级者称为西番草三宝珠金琢墨;低等级者称为烟琢墨西番草三宝珠五墨
宝珠吉祥草彩画仅用于清代早期建筑
-
海墁彩画
以在建筑外露的上下架构件及部位遍施彩画为主要特点,其彩画的构图画法无具体法式规则限制,做法无具体规定要求
其它类别的彩画,绝大部分只做在建筑的上架大木构件。而海曼类彩画做法,是包括着上架大木、椽望、下架大木柱框、装修,有的甚至还要墙面,都遍做彩画
传统的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在清代晚期以前所运用的主要颜料大都是天然矿质颜料,这种颜材料所产生的色彩效果是高雅稳重
清代各类官式彩画的构图布局形式在清代早期大都已基本定型,各种绘制工艺已臻于全面。清早期末叶由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既包含对以前彩画做法的全面总结,同时又是当时国家对于以后官式彩画工程做法制定的规范,对于以后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发展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